背景色:字体:[]

第164章 凑巧了(2 / 2)

“这个···,我能一会儿再解释么?

“别,你先解释,不然我心里不踏实。”

看着江南直勾勾的看着她,杜杜没办法,踌躇半晌,终于开始吞吞吐吐的解释。

“那个,我老汉儿,原来是绵阳乳胶厂的生产厂长···”

绵阳乳胶厂就是巴蜀绵阳当地一家生产计生用品的小厂,设备简陋,工艺落后,但因为一直有着计生部门的订单,还能够苟延残喘。

但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向,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之后,巴蜀作为劳务输出大省,本地农民纷纷外出打工,计生部门的计生用品发不动了。

发都发不动了,订单自然也会相应减少,再加上各种外资,合资品牌产品的冲击,于是绵阳乳胶厂的日子,也过不下去了。

“好么,怪不得你学计划生育,原来是家学渊源啊。”

江南斜着眼讽刺了一句。

杜杜一瞪眼,想要反怼,不过又想到这时候不能得罪江南,气鼓鼓的又把话咽了回去。

“唉,不对吧,你父亲才是个生产厂长,就算你父亲是乳胶厂的一把手,愿意给你免费代工,可研发、原材料采购、包装设计、生产销售,这么多道工序呢,一百万能够用?”

“那个···,其实,乳胶厂现在生产销售情况不好,再这么下去就得破产了,我老汉想···,想把厂子承包了,承包费,六十万···,仓库里还有些原料···,六十多名工人,五十多···,退休职工···”

杜杜吞吞吐吐,含含糊糊,越说声音越小,江南连听带猜,算是弄明白个大概。

乳胶厂接不到订单,早已停产小半年,仓库里堆满的除了原材料,还有那生产出来却卖不掉的套套。

如果是别的厂子,工资发不了,还能把产品分给员工,自己出去摆个摊什么的,好歹能换几两银子,但这种···,怎么换?

计生办上门发都没人要呢。

厂里连在职带退休不到一百二十名职工,有些还是一家两代人都在,年轻一些的,出去打个工,做个生意什么的,好歹能找一条活路,但年龄大的,有拖累的,就只能靠政府了。

对政府来说,一百多人虽然不多,但本地这样的厂子不少,救哪家不救哪家?

领导们一商量,干脆,把这些扯市里面经济发展大局的厂子该卖的卖,该改的改,有人愿意承包的就让人承包···

乳胶厂,连设备带产品还有仓库里能生产三个月的原材料,做价一共六十万,第一年先交三十万,剩下三十万三年内缴完。

于是杜杜的老汉儿动了心思。

“你这···,是不是上次让我帮忙的时候,就存了心思算计我呢?”

江南的语气不怎么好。

钱多少是其次,但是被人算计的滋味却不好受,虽然眼前这丫头的性格挺可爱的,但那也不行。

“哪有?这是中秋节我给家里打电话的时候,才听我老汉儿说的。”

“其实我老汉也就是说说而已,六十万,我们家把房子卖了,也顶多能凑二十万···,如果不是你刚刚让我创业,我也想不起来这一出。”

“嘿,那你的意思,这还是我自找的喽。”

“没有,没有,凑i巧了,完全是凑巧了。”

杜杜努力的装着笑得谄媚一点,不过没天分,笑容怎么看怎么像得意。

“你怎么知道我能拿出来一百万?”

“猜的。李大清说,春风十里是你开的,全国一千多家门店,一家你收一千块钱,也够一百万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