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涤丈,黄子英想干什么?您真不知道吗?”郭嵩焘从亲兵手里接过黄世杰上的折子,一边瞧着一边反问曾国藩。
“那李少荃要报九世之仇,又是谁的仇?”他盯着郭嵩焘手里的折子,一字一顿地问,“是李自成在一片石的仇,还是李定国困死荒徼的仇?”
郭嵩焘已经看完了黄世杰的折子,又将之递给了曾国藩:“涤丈,事到如今,您怎么还不明白呢?这九世之仇不是李自成的仇也不是李定国的仇,而是名教的仇!是名教被迫剃发易服二百年给满人当奴隶的仇!是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的仇!”
“胡说!”曾国藩恶狠狠瞪了郭嵩焘一眼,“天下读书人无不感我皇清二百年来之恩养,哪有什么仇?”
“九世之仇.犹可报也!”
窗外又传来了吉字营士兵在操练时发出的呐喊。
郭嵩焘道:“自从名教大兴以来,感恩大清的读书人就越来越少了名教念的是公羊的经,不是仁义道德的经。更致命的是,名教还给了这些念公羊之经的豪强士绅杀人的刀子!如今关中三十县,堡寨七百座,处处念公羊,人人喊复仇。而且这三十县、七百堡全在名教陕西总方和三府二州大方还三十余州县小方的层层管辖之下涤丈啊,这是可以争一争天下的力量啊!您觉得这关中七百坞堡的堡主现在想的是什么?”
很显然,曾国藩等人打造出来用于对抗拜上帝之教的名教,经过了几轮进化之后,终于在关陇大地上进化成为了一个怪物。
实际上在曾国藩、李鸿章、杜翰、孔繁灏率兵入关陇前,关中已经出现了天方教十三坊寺和数百座汉族士绅坞堡的对峙。不过由于十三坊寺结成同盟,一坊有难,各坊支援。而汉族士绅的数百坞堡各自为战,缺乏组织,所以并不占上风。但是地主武装已经大量形成,而且数量很多!
而曾国藩等人带来的名教组织则恰好符合了“七百坞堡”的需求——他们本来很难获得和“十三坊寺”一样的组织能力,但只要加入名教,就能立刻给组织起来了。
除了组织,名教还把主张大复仇的公羊经给扒拉出来了——要和太平天国斗争,那肯定得念个狠一点的经,《公羊传》的大复仇就正正好好。于是关中的七百堡坞和甘肃以及河南陕州还有南阳府西部的一些堡坞,都开始信名教、念“公羊”。
而在“组织”和“公羊”之外,曾国藩、李鸿章这票人还给关陇的堡坞之主们带去了“先进生产力”——可以仿造褐贝斯燧发枪和青铜滑膛炮的先进生产力,当然还有先进的西洋军操。
于是乎,关中三十县的七百坞堡可就念着公羊、拿着洋枪、练起了洋操,而且还被名教组织成了一个整体.七百坞堡啊!
一个坞堡出一个哨(连),那也能拉出七万战兵了!
再算上甘肃的坞堡,以及曾、李、杜、孔带来的“名教军”,关陇名教可以拉出来的战兵少说都有二十余万。
另外,在过去的两年中,李鸿章的淮军和曾国藩系统的湘军还在陕西、甘陕、西域和天方教的寺坊武装频繁交战,积累了大量的实战经验,也打出了信心,觉得自己厉害了。
“杀人的刀子.”曾国藩攥着拳头,一脸的悔恨,“是我给他们的.”
突然一阵马嘶蹄鸣,罗泽南带着风雪闯进了签押房:“涤生!太后已经起了反心!”
曾国藩的瞳孔猛地收缩,看着湘军的二号人物,如今的大清军机大臣、武英殿大学士、上书房总师傅。
“太后越来越不安分了,”罗泽南喘息着,“这几日还秘密召见了元保、荣禄、倭仁倭仁在召见后就没了踪影!我估计他是去草原了!”
“去草原?”郭嵩焘冷笑,“事到如今,她还指望僧格林沁手下的那点蒙古马队和黑龙江马队能救命?”
他突然回头看着曾国藩:“涤丈,天冷了,加件衣服吧!”
曾国藩的指尖掐进掌心。他如今虽然架空了慈禧和载淳,还逼着慈禧丢了罗耀国给的后金太后的招牌,又当上了大清太后。但是.他对大清还是忠心的,可从没想过要给自己再添一件黄衣裳。
当然了,他和那些没见识的关陇土财主不一样。他知道时代变了,如今太平天国在徐州、上海的西式工厂生产的洋枪洋炮又多又好!
而湘军、淮军手里最好的制式洋枪,全都是用大冶矿务局的反应炉炼出来的钢材打造的
曾国藩一咬牙,猛地起身:“备轿,我要进宫面见太后!”
“现在?”罗泽南一愣,“天都快黑了太后怕是已经就寝。”
郭嵩焘则道:“还是等李少荃和黄子英的兵到了.”
曾国藩狠狠瞪了郭嵩焘一眼:“休要再言此事!”
此时,窗户外面又传来了“九世之仇犹可报”的呼喊。
陕西,渭南,1857年12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