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禅展信仔细观之,万没有想到,来信者竟是蜀汉旧臣,黄崇之父——黄权黄公衡。
只见信中洋洋洒洒两千余字。
黄权多数在述说此前之罪——夷陵降魏。
而后,黄权又说眼下自己已完全控制了“伊阙关”。
如今洛阳空虚,黄权恳请刘禅派遣一支轻装骑兵,经伊阙道进入洛阳。
黄权会在伊阙关大开关门,等待王师,为大汉王师开道,进而夺下洛阳。
如此,洛阳可定,东都可定。
……
看完信后,刘禅抬眸,看了黄崇一眼道:“你先下去吧,朕与相父四叔有要事相谈。”
黄崇:“喏!”
黄崇退下,脚步声渐远。
刘禅起身,拿着黄权的信,走到诸葛亮面前,说道:“相父,你看看这信。”
诸葛亮接过信,展开阅读。
读完后,刘禅问道:“相父,这信是今早收到的?”
诸葛亮点头,刘禅拧着眉头,疑惑道:“黄权这是何意,难不成听闻我军在南阳大胜,所以才想弃暗投明、回归大汉?”
诸葛亮轻轻摇头,指向书信:“陛下,不太可能,或者说,黄公衡在写这封信时,绝对不知我军南阳大胜。”
“其一,黄权在信中多次提到:陛下可使一支骑兵绕过宛城直扑伊阙……”
“其二,宛城之战刚结束两三日,宛城至伊阙关两百多里路,如此短时间,黄公衡绝不可能事先得知我军大胜,再拟信派人送来,时间上,并不允许。”
刘禅点头认同:“嗯,此言合理!”
“但既然他有心归汉,此前为何在洛阳杀害我大汉两员锦衣卫,这事怎么解释?”
诸葛亮又从案几上又拿起一封信,徐徐言道:“陛下,这封信是黄权写给老臣的,上面说:锦衣卫暗中联系他与徐庶时,孙资、刘放、陈群已察觉洛阳城中锦衣卫的存在,正准备率军清剿。”
“黄权得知消息,决定先行“打草惊蛇”,故而大张旗鼓,让城中锦衣卫大部,接到消息后先行撤出。”
“若等孙、刘、陈三人前去清剿,锦衣卫伤亡只会更大……而后,黄权抓捕到两员来不及撤离的锦衣卫,为避免二人遭受严刑拷打,也为这二人不泄露大汉机密,才擅作主张,先行给了他们一个痛快。”
刘禅低头沉思片刻,抬眼说道:
“原来是这样……”
诸葛亮起身,拱手言道:“臣以为,黄公衡所为,完全合乎情理,陛下应尽快部署,发兵前往,夺回洛阳,接黄公衡归汉!”
闻言,刘禅微微点头,目光又看向赵云,问道:“四叔,你认为呢?”
赵云起身道:“臣的想法,与丞相一致。”
既然大汉文臣武将之首,都已达成一致了,刘禅也不打算去验证此事真伪。
毕竟……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根据情报,曹魏在兖州集结了十万新兵,随时有可能会进驻洛阳。
这些新兵虽然没有什么野战能力,但若让他们进驻洛阳守城,还是有可能给汉军造成一些麻烦的。
想通了这一点后,刘禅将黄崇唤进帐,又对其说道:“你去将天德、文长、赵统唤来。”